4月7日訊 U17亞洲杯小組賽第二輪,U17國足1-2不敵烏茲別克斯坦,提前一輪小組出局。《東方體育日報》撰文認為,國少球員技術不到家,再有就是不會比賽。
本屆U17國足的前身,2023年9月在恒大足校日籍教練中村雅昭帶領下,以集訓隊形式參加東亞杯比賽,小組賽戰平韓國,以小組第一晉級,決賽戰平日本,點球大戰獲勝,獲得了首屆U15東亞杯冠軍。這支隊伍的成名之作,是去年的U17亞洲杯預賽與韓國隊的比賽,雖然最終雙方2比2戰平,全場對對手形成碾壓之勢,這支隊伍展現出不同于最近十年來同齡隊伍的能力和氣質,艾比布拉、魏祥鑫等隊員被視為中國足球的未來。
然而,2008年出生的球員是中國足球青訓由低谷掉頭向上的一個拐點,并不是高點。首先,彼時的青訓教練員水平參差不齊,甚至魚龍混雜,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訓練質量。球員少年時期學到的東西,長大后糾正起來很困難,原長春亞泰國腳、U21梯隊教練張笑非曾對記者說,隊伍不只是訓練戰術,還要抽出一定時間去糾正球員不正確的踢球習慣。
其次,彼時的競賽體系不完善,有相當一部分孩子練得多,踢比賽少。記者多年前采訪首屆中青賽,當時有來自山東濱州的校隊教練直言:”球員是踢出來的,不是練出來的。”U20國家隊、U17國家隊在兩個月的時間里,與沙特的同級隊伍兩次交鋒全部失利,而且沙特的各級青年隊不是亞洲青訓的佼佼者,我們仍然踢不過,原因一個是技術不到家,再有就是不會比賽。中國足球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,不能因為某支隊伍段踢了一兩場好球,就認為“天”快亮了。
除特別注明外,本站所有內容均為24直播網整理排版,轉載請注明出處:東體:青訓教練魚龍混雜影響質量,國少球員技術不到家不會比賽